許多受過專業訓練的教會音樂家,意識到教會這麼龐大的音樂曲目資料庫是如此偉大、富神學深度的音樂寶藏,他們對瑣碎乏味的現代敬拜音樂感與講道缺乏內容、強調自我幫助的陳腔濫調感到悲痛。另一方面,支持敬拜讚美的人認為他們使用強力的音樂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時代變了,音樂風格就跟著變。建造高牆來保護傳統教會音樂是短視的作法、菁英主義,會眾出席率已經下降,未來注定降到谷底。我們應該到哪裡尋求幫助?
令人驚奇的是,在困難的音樂議題上,有些教會已經找到「第三條路」。 具活力與忠實的會眾強調會眾音樂在風格與類型體裁上既卓越且折衷。想明白會眾對音樂的態度,了解以下三種特性:會眾性、卓越性、折衷性,至關重要。
會眾性---有活力的聚會意識到必須把音樂貫穿在崇拜中,使崇拜流暢,有整體性。這些聚會使用大量的音樂,聖詩與短歌使會眾凝聚在一起,強化會眾讀聖經與聽講道的領受,產生奧祕,讓會眾有參與感,表達感恩與喜樂,聚集會眾的奉獻,然後差遣會眾進入世界被上帝所用。大多數有活力的聚會有唱詩班與專業的音樂家,然而重點在會眾的音樂,不是高技巧音樂家的獻樂。會眾若只當觀眾,聆聽詩班表演或管風琴殿樂然後拍手,無論從什麼角度都不合理。有些聚會並不特別倚賴專業音樂家,而把豐富的音樂恩賜貢獻在教會各部分。收奉獻的時候,有些會眾唱詩或演奏銅管、絃樂、吉他或可以發揮恩賜的樂器。詩班提昇禮拜的進行,為思考與情緒提供聲音,分享給全體會眾。會眾不單單聽音樂;他們與音樂一起崇拜。
卓越性---雖然音樂的卓越標準很難下定義,但並非不可能。文章有好有壞,音樂也同樣有好有壞。有些音樂家認為「仿效聖徒」這首聖詩不論音樂或詩韻方面都比「有福的確據」來得好,因為「仿效聖徒」結構精密,旋律動聽,和聲豐富,歌詞更具神學深度。但即使我們同意「仿效聖徒」比「有福的確據」更優,「仿效聖徒」是否就比較適合崇拜?如果會眾能把「有福的確據」唱得很熱切,「仿效聖徒」卻唱得悶悶不樂,這兩首聖詩哪一首效果比較好,不就很明顯嗎?
對,也不對。好的音樂能夠提供會眾在崇拜中表達思想與情感,如果超出會眾的接受範圍,就不能稱之為卓越,不論它是否具一流的音樂本質與技巧。但另一方面,會眾能夠盡情享受的詩歌並不都是卓越的音樂,有些唱得盡興的詩歌其實多愁善感,瑣細、淺薄,不值得在崇拜中唱。想真正達到卓越的境地,崇拜音樂必須通過兩方面的挑戰:功能與本質。崇拜音樂應該具通得過固有的音樂衡量標準,也應該能讓會眾敞開心胸表達讚美。
在「會眾愛唱」與「優質音樂」找到平衡點並不容易。聖詩作者Eric Routley 提出:「應該從會眾熟悉且喜愛的歌開始唱,但教會音樂家必須不斷提昇會眾,唱音樂上較能成熟表達的曲子。」卓越的音樂能夠讓我們真誠地參與崇拜,又能鼓勵我們成長成熟、信仰上深思熟慮。最好的詩歌能讓會眾唱出熱情,並在唱完時改變會眾。音樂的功能與品質在有活力的聚會上都看得到,詩歌的音樂品質與會眾的反應同樣卓越。聚會中沒有一直反覆的敬拜詩歌,也沒有陳腔濫調的聖詩。
折衷性---有活力的聚會最大的音樂特徵是使音樂風格與類型多樣化,兼容並蓄。通常會在一堂崇拜體驗多樣化,例如早期的美國聖詩後接著唱泰澤(Taize)的合唱曲;宗教改革時期的聖詩後接著黑人靈歌---重點在每星期的崇拜中擴大範圍。若連續幾週參加這樣的聚會,就能體驗音樂的多樣性---從古典到民俗音樂,從巴哈到搖滾。如果把教會音樂的曲目當做光譜,從傳統、現代到前衛音樂,大多數會眾會在光譜頻寬圖上用垂直線標出他們喜愛的音樂:「我們喜歡這種音樂,不喜歡那種。」然而有活力的會眾畫的不是垂直線,而是地平線,線條以上是卓越的音樂,以下則是較差的音樂。有活力的會眾會在寬廣的音樂風格中尋找卓越的音樂。
並不是這麼做了就都沒問題。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各種類型的音樂,需要彼此包容、共同參與。會眾不需要喜歡每一種音樂,但必須願意為了群體的合一而唱。有位弟兄選了一首老歌獻詩,他唱得很感傷,又過度戲劇化。從音樂的角度來看這不算好歌,但會眾聆聽時充滿了愛,並且真誠欣賞。雖然音樂價值不高,卻是「寡婦的兩個小錢」,唱的人滿懷感恩,聽的人歡喜領受。(取自Beyond the Worship Wars -- Building Vital and Faithful Worship By Thomas G. Long) |